【都氏网新闻】一位日本博士生的“都氏情结”
- 中华都氏网 2013年4月19日 万家姓
北头村,中国黄海海边的一个小渔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现有2000多口人,98%的人都姓“都”(dū)——一个鲜为人知的姓氏。据说,全中国所有姓“都”的人都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他们的祖先是谁?为何能够延续下来?这个问题,引来了一位专门研究“都氏”问题的日本博士——大泽幸一郎。
大泽第一次来北头村是在2001年的6月。当时,30岁的大泽幸一郎已经是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家族制度”。2001年6月,大泽经导师介绍来到烟台牟平姜格庄镇。从此,大泽便与这个“都”姓小村结下不解之缘。
都基开——给我打开都氏之门
都基开今年66岁,多年掌管都氏家祠钥匙。大泽来到北头村的第二天,都基开便打开了祠堂大门——这是第一次对外国人开放,也是大泽第一次亲眼看到中国的家祠。大泽说:“至今,我脑子里仍能清楚地浮现出当时的画面,祠堂不大,看上去很古老。”
关于“都”姓的来历,村子的老人说,他们是蒙古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辞海》中对“达鲁花赤”解释为:蒙语,译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
《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孙。
春节和阴历的七月十五,是都氏家祠祭祖的日子,远在外地的都氏子孙都会回来祭拜祖先,其中以春节最隆重。为了能亲眼看到祭祖的场面,大泽在北头村连续过了两个春节。每次去家庙时,都基开老人都会亲自陪他前往,为他讲解一些古老的风俗。大泽虽然懂汉语,但乍到北头村时,他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出门采访时只好拿录音机录下来。如今的大泽,已经是个“北头通”了,说起方言来,头头是道。比如说“老鼻子了(很多)、没道道儿(没什么)、忙忙(看看)、姑泽(水饺)”等等,大泽都能一一道来。
都兴乐——我的“中国父亲”
大泽第二次从北京来到北头村时,见到了赫赫有名的“狐狸大王”都兴乐。好客的都兴乐见到眼前这个和自己儿子年龄差不多、一脸书生气的小伙子,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住,并单独腾出一间屋子给他住,希望能给这位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本学生在生活上更好的照料。于是,都兴乐的家就成了大泽的家。
一晃儿,两年多过去了。这一次,大泽再次来到北头村,一到村口刚下公交车,大泽的心就像要飞出来一样,不由地加快脚步向“家”里跑去。一进都兴乐的家门,连院子里的大狼狗都亲切地向他摇着尾巴,老花猫也朝他喵喵地叫。
平时,大泽一直称呼都兴乐为“老板”,“其实在心中,我早就把都兴乐看作是自己的中国父亲了”。说这话,大泽很动情。大泽看上去身体有点弱,都兴乐担心农村的生活条件会让他这个日本来的留学生吃不消,便嘱咐老伴:按照村里伺候男人、老人的习惯,每天早晨给大泽做两个荷包蛋,补充营养;见大泽喜欢吃水饺、面条,老伴便变着花样地做给他吃。大泽说,老板不仅在生活中给我照顾,而且还教给他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都是他从自己父亲那里听不到的。回到日本,大泽常会跟父母讲述他在中国的日子,讲都兴乐一家人的为人处事,父母也深深地被都家人感动。大泽的母亲说,在日本,一个家庭要招待一个陌生的外国学生住这么长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有机会,她一定要来中国看看。
都本范——难忘您那二十个鸡蛋
从2001年夏天到2003年11月,大泽先后8次进北头,采访过村里的150多人,最长的一次住过24天。大泽难以忘怀的,是82岁的都本范和78岁的王德进老两口送给他的那20个鸡蛋。
记得第一次去都本范老人家时采访,老两口请他吃饭,吃得有鱼有肉,花样很多。临走时,老人送给他20个鸡蛋,大泽谢过之后接受了。
一周后,大泽再次来到都本范家采访时,两位老人正在吃午饭,桌上的饭菜竟然是一周前大泽吃剩的那顿!原来,两位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上次为了招待大泽,却置办得非常丰盛,剩下的饭菜,两位老人一直吃了一周!老人身体常年有病,生活过得很拮据,还能拿出20个鸡蛋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国留学生!每每想到此事,大泽就觉得那20个鸡蛋是那么的沉重,那么的珍贵——这就是淳朴可敬的中国人,宁肯自己粗茶淡饭,也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朋友。
每次大泽离开时,村里的人会送来好多土特产,苹果、小丁鱼、花生米……大泽告诉北头村的乡亲们,他的论文会在明年春天完成,那时,他还会再来,带着他对都氏家族的研究成果,向父老乡亲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曲是捷
分享按钮>>【都氏家谱源流】桐城都氏家谱序及渊源
>>【都氏网新闻】新发现——韩国《星州都氏大同谱》